“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是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青少年体育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迎来新发展。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深化体育和教育改革,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22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第十条提出:“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育和教育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体魄与人格并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第三章“学校体育”更名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为切实保障青少年体育权利,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深化体教融合 规范“双减”政策下的体育培训工作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家体育总局建立健全落实工作机制,成立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把体教融合列入“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作为体育战线长期重大任务持续落实。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体育培训的意见》等文件,针对体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标准,规范培训行为。
科学规范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工作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什么练、练什么、如何科学练”成为重中之重、关键之点。根据国内外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发展的现状,为尽快补齐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方面的短板,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体能训练方法,为社会提供运营规范、体系完善、质量过硬的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体系,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举重协会、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等相关单位开启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研究工作,成立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具体牵头负责。
组建专家团队 开展课题研究 构建科学体系
为做好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广泛征求意见,组建了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体系建设专家团队,组长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任冯连世担任,副组长由武汉体育学院院长吕万刚、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袁守龙担任。专家团队成员包括国内儿童青少年体能、康复、营养、心理、中小学教育培训等各领域知名专家,经过近一年的研制,形成《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师(初级体能指导员)》培训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整体概论、基础知识、训练指导、关联领域、教程教法、职业经验六大课程版块,旨在通过职业技能系统性学习,树立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师体能培训教育职业理念,掌握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科学理论基础及有效实践途径。
2022年5月,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师(初级体能指导员)》培训项目从培训设计(即培训目标设定必要性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性)、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与培训目标一致性和教学内容科学性、前沿性、信息量)、培训效果(对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和对提高个人能力水平、理论素养的作用)等三方面进行了细分评价和综合评分,评审结果认为:培训项目课程设计合理、科学、符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满足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领域从业人员培训需求,可作为行业指导规范大力推广。经领导小组研究并报请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正式授权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开展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普及性培训工作,康连接体育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运营,从体育运动学校先行,征求各方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培训和认证体系,成熟完善后广泛动员各方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社会。
(证书样本)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师(初级体能指导员)》培训项目工作的正式展开,将为增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贡献积极力量。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课上课后、操场公园,都有一群高水平的体能训练师指导广大儿童青少年科学锻炼,广大儿童青少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文明精神,野蛮体魄,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8月8日官方报名平台将正式启动,敬请关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教育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